想念恣肆。
還有幾個小時,地球另一側的加州,時針就將指向10月20日24點。女兒的生日,竟然在這個忙碌的周末差點兒被我忘記。坐下來,寫字,靜默地想念。
這個周末我在忙什么?
聞勵學校像是我的第2個孩子,而聞勵的孩子們真真是讓我歡喜讓我憂。對孩子的喜愛,在我這個本該孩童膝下承歡的年紀越發變得“泛濫”起來,那些調皮的孩子們我看著也個個可愛??墒?,這些孩子們讓我也操碎了心——不會照顧自己讓人操心、心事重情緒不好讓人操心、做不完作業讓人操心、學習不進步也讓人操心,不一而足。有時候,我確實感覺心力交瘁,這是在以往公辦學校不會特別突出的問題。公辦學校里,班主任們擔負了主要的教育責任,而這樣一所新創立的私立學校,那些特別調皮的孩子,全校教職工基本都會關注到,大家都積極地加以引導,更何況我這個校長。
這些孩子的習慣和家庭教育明顯出了問題,我需要向他們的父母了解情況、商量如何配合。幾個家庭談下來,最強烈的感受是,聞勵學校的家長課堂要趕緊開起來,有太多家長迫切地需要改變自己,否則學校十二分的努力和付出只會事倍功半。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無奈和缺憾。
我也是一個母親,反觀我的育兒路,自從孩子大學畢業以后,我幾乎不再跟人講起太多過程和細節。走到今天,我也不把自己的經驗當作一種成功。社會多面、標準多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十多年,冷暖自知,我也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
無關炫耀和夸贊,作為聞勵校長,我期望與我的家長們作為父母平等地交流。我的經歷,作為一個樣本,坦誠地給大家端出來,拉近你我,共同探討;我的思考連帶我的情感,同樣坦誠地呈現給大家,共同體悟。
小故事大世界
女兒6個月起,我便開始“自說自話”般地講起了故事。孩子未必聽得懂,但是一定能感覺到媽媽的用心。1歲以后,講故事成了我作為媽媽的必修課。久久為功,5歲左右,她講故事的能力在院子里有了一撥小粉絲,而一些諸如善良、勇敢、誠實的美好品質已融入孩子的認知當中。5歲的孩子,看著護士用針縫她不慎弄傷的一直流血的腳,噙著眼淚一聲未哼。
好奇心指向的人生
女兒三四歲的時候,把從院子里捉回來的螞蟻用自己很“寶貝”的餅干養在家里的柜子里。雖然,第一時間發現的我雞皮疙瘩起了一身,但是我也看到了孩子的好奇心、善良。我不僅沒有責罵她,而是與她一起呵護這群小螞蟻。高考時,孩子選擇了鐘愛的生物專業,直到攻讀完成了博士學位。小小的好奇心,指明了深遠的人生方向。
一點點“特立獨行”
特立獨行,會冒一些風險,也需要一些勇氣。我慶幸我這個媽媽做到了、做對了。
在我的內心深處,我其實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足以,其他順其自然。我沒有給孩子上過幼兒園,高中畢業以前也沒有上過任何奧數、寫作、藝術特長培訓班,完全自由發展。孩子自己的時間很多,她聽故事、看連環畫,后來一年級開始讀鄭淵潔、《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四大名著,尤其能給小朋友們大話三國。由于讀書占用了她相當多時間,我從小就支持她在尊重老師的前提下可以不完成一些我認為重復無效的作業。就連在時間分外寶貴的高中階段,她在時間的分配上都是“特立獨行”的。
在我的經驗里,求學階段,教師在學生看來代表著權威。而女兒,能在尊重老師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情況作出判斷從而對自己的時間以及學習計劃進行規劃,一定程度上也鍛煉了承受壓力、決斷,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
走到充滿光亮的人群當中去
獨生子女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孤單。作為媽媽,在女兒很小的時候,我總是熱情地歡迎她的小朋友來家里玩兒,也不斷創造機會讓她走出去和小朋友玩兒。成長過程中,我一直給她灌輸真誠待人之道。初高中以后,我這個媽媽,總是使出渾身解數招待好女兒帶回家的好朋友們,看著孩子們吃著可口的飯菜,看著孩子們在日常的交往中互相學習、彼此促進,看著女兒有了不少真誠以待的朋友,我對孩子溫暖的未來和人生越來越有信心。
放手去飛吧
女兒從小就特別乖巧,仿佛知道我們帶她并不容易,院子里的人很少聽到她的哭聲。生完她4個月以后,我便回到我已經帶了4年的學生的課堂上。上班時間,把她寄放到門房老太太那里,下班后接回家往小車上一放,我便開始做飯、吃飯、洗碗、哄睡一系列流程的動作。在別人看來,我帶孩子像玩兒一樣。
然而,乖乖女長大了,會開始有自己關于人生的思考和判斷。就讀浙大頭一年,我一直灌輸給她的在國內廣闊空間中發展的計劃失敗了。經過二次篩選,考入浙大高手云集的竺可楨學院的她,開始瞄準了世界舞臺。我漫長的煎熬、等待、刻骨思念的日子就要開始了。
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終于,那個從小跟我牽手入睡的乖乖女贏得了全額獎學金去了“北卡”,留下那個一直溫暖陪伴她長大的媽媽在想念和等待中掙扎。后來的日日夜夜當中,我終于明白過來,真正需要獨立和長大的,是我這個媽媽。多少次午夜夢回,那個不斷重復去做的把兩三歲女兒丟掉的夢,總是伴隨眼淚、傷心,以及徹夜不眠。
如果說,女兒長達十年的國外求學路常常讓我孤單得不能忍受。那么,當女兒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畢業并在美國有了很好的工作平臺后,我突然意識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我余生的光景。為什么我要淚流不止?是激動還是失落?培養孩子到這個份兒上,按說我該充滿自豪的吧?為什么那么多個中秋節、春節了無滋味?包括現在的聞勵日夜,恐怕連我自己也害怕體會一周唯一回一次家的落寞吧。十年時光,冷暖自知。
我終究是能想明白的人。人生應該有更大意義,看得大一點,站得高一點。所以,女兒,放手去飛吧,媽媽會為了女兒,努力笑對余生。
過好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逝、子女的離,都自有命定,該放手就放手吧。剛退休的半年里,一度我也退化成了整天跨洋纏著孩子的媽媽。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了這一點,決定改變。我要做回那個讓孩子敬佩的媽媽。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無外乎兩條:一是給孩子自己成長的空間,二是帶著激情過好自己的人生。
我的余生叫聞勵。
因為愛,選擇放手和堅強。作為媽媽,我想通了,深情的目送與溫暖的陪伴同樣重要。
劉亞萍
2018年10月21日